赵岩:吃中药出现不适,不一定是坏事

赵岩是一名青年中医,他的很多观点也非常符合我的想法,志向也相投,故而摘录其部分文章,作为感兴趣患者的延伸阅读材料,以便于更为正确地理解中医。

以下为正文,仅为观点分享,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。

几年前我接诊了一位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儿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过敏性咳嗽,曾经口服过多种中西药物,也做过雾化,但是只能缓解一时,过后很快复发。我接诊这个患儿时,根据四诊合参的结果,考虑是上焦中焦湿热壅滞气机,导致肺脏失于宣发肃降,从而出现反反复复的咳嗽,湿热之邪黏腻难祛,导致咳嗽经久不断。

于是我运用了芳化、苦降、辛开、淡渗、理气等多种治法集合到一体,开了一张十多味的中药方子。初诊开了五副药,患儿还没有服完就无缘无故出现发热,咳嗽加剧。患儿家长立刻通过微信联系我,把病情变化详细告诉了我,还附有舌苔的照片。我当时突然想到许多同道提到的一个中医专业术语“湿退热出”,考虑这是药物的正常反应,于是告诉家长不必担心。

由于患儿家长是我的朋友,也是非常理性的中医粉丝,并且具有一定理论功底的中医爱好者,所以我让患儿家长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药物退热降温,可以采用家长给患儿推拿的方法退热。如果换成别的患者,我是不会这么建议的,现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,即便你心怀善意的建议,遇到不理解不信任你的患者,可能还会带来不必要的疑虑,甚至麻烦。

周易曰: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。

患儿服药期间的发热,在现代医学看来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上呼吸道感染,但是对于这个患儿,从中医的理论来分子,却没有这么简单。何谓“湿退热出”?有些慢性疑难疾病久治不愈,一部分属于湿热类疾病,湿邪粘滞,缠绵难愈,湿邪与热邪相合,如油如面,难解难分。热邪是无形之邪,是阳邪,变动不居,但是一旦与湿邪裹在一起,行成湿热,就不容易把热邪清除,因为它有藏身之处。此时,可以从去湿入手,一旦把有形的湿邪祛除了,那么热邪就会丧失藏身之所,就会释放出来,于是出现许多身体类似“上火”的不适症状。

许多人还纳闷,没吃热药,也没吃补药,怎么还上火,道理即在于此。

这个患儿发热后,咳嗽很快缓解,从此这个久治不愈得慢性咳嗽很少发作了。其实许多湿热类疾病都有这个类似的反应,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,还有社会大环境的改变,现代湿热类疾病很多,也就是通常老百姓说的湿气重。在去湿的治疗过程中,湿邪被祛除,然后被其裹挟的热邪无所依靠,就游离出来,因为火性炎上,于是经常出现头面五官上火的情况。

一旦有此现象,说明湿邪已经开始被清除,是佳兆,也就是许多人所说的中医调理反应。其实不仅治疗湿热,许多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,看似病情加重,其实这是药物对证的表现,属于正常反应,也是医者所期望看到的。有些药后腹泻是给邪气以出路,

有些药后出汗是津液开始输布,

有些药后头晕乏力属于冥眩反应,

有些药后怕冷属于阳气内收丹田,

有些药后烦躁失眠属于邪气反抗,正邪斗争……

细读古书,记录甚详。

中医的衰落有许多原因,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医理论产生于古代,作为现代人的患者都很陌生,不像生物化学那样熟悉。而中医从业者呢又往往太忙碌太劳累,一小时接诊十五位患者,也没有时间与精力给每一个患者深入解释,于是就形成看中医靠“医缘”的特殊现象。

发表回复